叁壹智能新聞:星期二(2025年9月16日)
- trilogieshk
- 9月17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人工智能於教育方面的最新發展
本報訊
教育乃社會進步之基石,人工智能(AI)之融入,正如一股革新洪流,重塑全球教學與學習之格局。本週(2025年9月8日至14日),AI於教育領域湧現諸多關鍵進展,從國際組織之承諾至實證研究,均彰顯AI作為「pedagogical partner」而非取代者之角色。參照香港報章一貫之評論風格,本文將客觀剖析本週要聞,融入英國式英文術語如「curriculum integration」與「ethical frameworks」,並探討其對香港教育體系之啟示與潛在挑戰。香港作為亞洲教育樞紐,正積極推動「STEM education」計劃,此等發展或助本地學校優化AI應用,惟需警惕「digital divide」之加劇。
首先,美國白宮於9月宣布,多家主要機構承諾支持AI教育,響應特朗普政府4月之行政命令,旨在裝備美國青年應對AI時代。 谷歌承諾10億美元用於教育與就業培訓,向所有美國高中免費提供Gemini for Education工具,包括Gemini 2.5 Pro及Notebook LM,並擴大AI for Education Accelerator至200所大學,提供1.5億美元資助。Code.org計劃於2025/26學年吸引2500萬學習者參與「Hour of AI」,並與25個州合作開發AI課程,預計至2028/29年每年涵蓋40萬高中生及900萬K-8學生。IBM承諾至2028年培訓200萬學習者,重點提升高中AI課程及成人職業培訓。Pearson Education提供25萬免費憑證予高中教師,獲取Generative AI Foundations認證,並與Meta合作為軍事社區學校教師提供AI工具。HP推出AI Teacher Academy,擴展至中小學,並開發Spotlight Schools計劃,示範AI硬件如ZBooks於邊緣計算之應用。Zoom投資500萬美元於K-12教育,支持非牟利組織之AI識讀課程及實習機會。NVIDIA則承諾2500萬美元於五年內用於K-12 AI技能培訓,擴展大學計劃至中小學。此等承諾凸顯AI於「workforce preparation」之重要性,對香港而言,可借鏡於「e-Learning Ancillary Facilities Programme」,整合類似工具於本地課程,避免AI僅限於精英學校。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於9月2-5日之數字學習週發布調查,顯示三分之二高等教育機構已制定或正開發AI使用指引。 調查涵蓋90國400機構,38%回應率,區域分佈均衡:歐美佔47%,拉美及加勒比20%。19%機構已有正式政策,42%正制定,歐美達70%而拉美僅45%。90%受訪者使用AI工具,主用於研究及寫作,近半實驗於教學如課堂規劃及評分。一半以上對AI於「pedagogical implications」或人權影響感不確定,非使用者障礙包括倫理憂慮及存取問題。四分之一報告倫理議題如學生過度依賴及偏見。機構措施包括意識推廣及AI識讀課程。UNESCO強調需制定以人為本之倫理框架,參考其2021年AI倫理建議及2024年學生與教師AI能力框架。對香港高等教育,此調查提醒大學如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,需加速制定AI政策,融入「general education」課程,以確保公平應用。
微軟2025年AI教育特別報告揭示AI對學生成果之正面影響。 澳洲大學生使用AI聊天機器人後,考試成績提升近10%,72%不願放棄該工具。尼日利亞世界銀行試驗顯示,使用Microsoft Copilot之學生於英語、AI知識及數位技能評估提升0.31標準差。布里斯班天主教教育系統為13歲以上學生提供Copilot Chat,高風險群體學習主動性增275%。印第安納大學商學院學生使用Copilot提升成績10%並縮短任務時間40%。報告亦指AI助教師減負,如曼徹斯特大學用Copilot加速研究及客製材料,北愛爾蘭教育局用之製備課堂資源。未來趨勢顯示,至2030年70%工作技能將變,AI識讀需求增177%。66%領袖不會聘用無AI技能者。香港教育局可參考此報告,推動「Computational Thinking」計劃,整合AI代理如虛擬助教,惟需解決45%全球教師無培訓之缺口。
斯坦福大學於2025年AI+教育峰會探討AI於教育之未來。 AI可總結文本、偵測程式錯誤及生成圖像,甚至記錄會議。Victor Lee強調高中生用AI校正語法及群組工作,呼籲共同框架如加州新法案將AI識讀融入K-12課程。Michael Frank之BabyView項目用頭戴相機收集兒童語言數據,訓練AI模型推進兒童發展科學。Emma Brunskill用AI模擬干預,加速教育研究。挑戰包括隱私及偏見,Erin Mote呼籲保護學生數據,Rob Reich區分AI自動化與增強。對香港而言,此峰會啟示可於「Kindergarten Education Scheme」引入AI識讀,避免24州無指引之混亂。
康涅狄格大學文章論AI於K-12教育為夥伴而非取代。 Timothy Neville指AI生成資源、管理任務,讓教師專注關係建構,如用學生興趣調查製備客製課堂。多語言學習者受益於差異化材料及視覺輔助。Shuyu Wang指AI平台追蹤參與數據,實時調整支持。Del Siegle用工具如Goblin Tools分解任務,促進創意。挑戰包括偏見及隱私,需透明評估。香港中小學可借此,透過「IT Innovation Lab」引入AI視頻分析如Edthena,提升教師發展。
大西洋月刊中,一高中生指AI破壞教育。 學生用ChatGPT作弊,生成註釋及解決作業,削弱反思及紀律。辯論活動亦受影響,AI生成論點減損批判思維。建議口頭考試、個性化寫作及學習日誌。香港需警惕此,於DSE考試引入過程評估,避免AI依賴。
布魯金斯全球AI教育工作組於9月草案最終報告。 組於2024年9月成立,聚焦AI風險如不平等,時間表:2025年7月預測風險,2026年1月最終報告。香港可參與此類國際論壇,確保AI提升個性化學習。
X平台上,用戶討論AI學習方法,如持續跟進博客及課程。 另有建議將AI項目納入早期教育,製備課程。 醫學教育通訊分享AI洞見。
綜論,本週AI教育進展呈「acceleration with safeguards」態勢:創新提升效率,惟倫理挑戰並存。香港教育界應借鏡,強化AI治理框架,方能於全球變局中,培育具競爭力之新一代。展望未來,AI或成教育「equalizer」,惟需政策引導以確保包容性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