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機械人及增強工作設備應用於生產發展
- Dennis Lau @ Trilogies
- 8月1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人工智能(AI)機械人及增強工作設備於生產領域的應用,正以迅猛之勢重塑全球製造業格局。根據最新數據顯示,至2025年,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市場價值已達165億美元之歷史高位,年複合增長率逾15%,涵蓋自動化生產線、倉儲物流及精密組裝等多個環節。 此等技術不僅提升生產效率,更透過人機協作模式緩解勞工短缺問題。然則,伴隨創新而來之挑戰,如就業轉型及安全隱憂,亦需審慎應對。本文將探討2025年相關最新發展,參照國際趨勢及香港本地動態,剖析其潛力與局限。
首先,AI機械人於生產之應用,已臻成熟階段。國際製造業科技前沿報告指出,2025年AI重點實務應用包括機械人於製造領域之整合,特別強調供應鏈優化及能源管理。 例如,AI驅動機械人可自動化重複勞務任務,與人類並肩工作,提升工廠地板整體效能。 Automate 2025展會展示,AI工具可縮減工廠規劃時間達80%,並使機械人速度提升40%,這得益於先進演算法及感測器融合。 此外,超智能機械人具備自然語言處理及創意思維能力,能解決複雜問題,預計從原型轉向產業試點。 電商及製造巨頭廣泛採用AI引導機械人於倉儲系統,從自動儲存至機械拾取器,顯著降低運營成本。
增強工作設備方面,虛擬實境(VR)及擴增實境(AR)技術正加速融入生產流程。2025年AR於製造趨勢顯示,製造商享有更大裝置靈活性,可無縫切換AR平台,提升維護及訓練效率。 工業自動化八大趨勢強調,AI加速數位化進程,助力製造商應對熟練勞工短缺,透過AR頭戴設備提供即時指導。 工業AI融合自動化技術,預計2025年重定義生產力標準,減少停機時間並開拓新應用,如鐵路設備製造之預測維護及供應鏈優化。 AI機器人過程優化可強化運營卓越性及品質保證,例如於汽車及電子產業中自動調整生產參數。 此外,2025年機器人趨勢包括更自主系統、新培訓計劃填補技能缺口,以及協作機器人(cobots)之安全功能提升。
具身AI及人形機器人亦成焦點。2025年春季新聞顯示,人形機器人技術迅猛進展,具備高度逼真外觀及一般智能,能於工廠環境中執行靈活任務。 機器人革命如預期般到來,製造業快速採用帶來生產力提升及長期經濟效益。 美國製造趨勢預測,至2025年機器人將成生產核心,AI驅動系統如cobots廣泛應用。 六至八月AI突破包括多項機器人創新,塑造全球產業。 AI於產業之全面審視顯示,其應用涵蓋工作轉型,預計取代部分勞務崗位但創造新機會。
亞太地區,特別是香港,於此領域展現蓬勃活力。香港AI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達1.5493億美元,年增長率逾20%。 香港首家具身AI人形機器人公司於2025年推出多款產品,包括多場景迎賓機器人及室內外物流機械人,計劃三年內全面部署。 倉儲機器人專家Geek+於2025年獲獎,其先進機器人每年處理100億件物品,彰顯香港創新實力。 工業機器人市場2025年達5125萬美元,聚焦生產線應用。 FLAIR公司於名古屋製造世界展會展示香港AI及機器人技術,標誌全球擴張策略。 中國作為機器人強國,結合AI與智能製造,主導全球市場,香港受益於此生態。 政府於2025-26財政預算中設立AI超級計算中心,並提供最高25萬港元資助予本地生產線企業,推動機器人採用。 立法會質詢顯示,香港無特定機器人法規,但項目須遵守現有條例。 香港處理工業機器人市場預測至2033年持續增長。 香港AI機器人市場規模同樣樂觀。
然而,技術應用亦面臨挑戰。AI機器人雖提升效率,但預計2025年取代48類工作,包括倉儲勞務,引發就業轉型需求。 安全及倫理問題浮現,如cobots與人類互動之風險,需加強培訓及監管。 香港報章評論,此等技術將推動本地製造升級,但需平衡創新與勞工保障。
展望未來,AI機械人及增強設備將開啟新紀元。2025年全球機器人趨勢預測,自主系統及AI整合將主導製造。 香港作為亞洲樞紐,宜把握機遇,透過政府資助及產業合作,推動本土應用。總括而言,此等技術不僅提升生產效能,更助產業永續發展,惟需負責任創新以確保社會福祉。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