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黑芯片

人工智能及虛擬實境應用於醫學及科研

ree

人工智能(AI)及虛擬實境(VR)技術於醫學及科研領域的應用,正以迅猛之勢重塑全球醫療體系。根據最新數據顯示,至2025年,AI於醫療科技市場價值預計將達至1,906億美元,年複合增長率逾40%,涵蓋診斷、治療及研究等多個層面。 此等技術不僅提升醫療精準度,更透過沉浸式體驗革新教育及科研模式。然則,伴隨創新而來之挑戰,如倫理隱憂及數據偏差,亦不容忽視。本文將探討2025年相關最新發展,參照國際趨勢及香港本地動態,剖析其潛力與局限。


首先,AI於醫學診斷及治療之應用,已臻成熟階段。國際數字醫學研究熱點顯示,AI與多組學數據融合,能深度解析疾病機制,加速新藥研發,縮短研發時間並降低成本。 例如,生成式AI(GenAI)於患者護理中融入人文關懷,提升診斷準確率達80%以上。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DA)於2025年7月更新AR/VR醫療器械指南,列出逾百款獲批裝置,包括用於手術導航之AR系統及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VR平台。 此等裝置透過疊加醫學影像於患者身體,助外科醫生精準操作,減少併發症風險。


於科研領域,AI及VR之融合尤為顯著。2025年5月之國際數字醫學前沿進展報告指出,AI驅動預測模型利用電子健康記錄(EHR),提升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心血管病之預測準確性。 同時,VR技術於神經科學研究中應用廣泛,例如TeraVR系統允許研究員於虛擬環境中追蹤神經元,提升腦影像註釋效率。 克萊姆森大學之Tandem VR項目,則聚焦醫療護理創新,透過VR模擬真實情境,訓練護士應對複雜病例。 此外,AI於病理學之機器學習趨勢,包括多模態AI整合多元數據源,加速生物標記物發現及藥物開發。


教育層面,AI及VR正革新醫學培訓。系統性回顧顯示,VR/AR於醫學教育中應用,主要集中於外科及解剖學科目,醫生、醫學生及實習生為主要受眾。 zSpace虛擬解剖實驗室提供全息影像,讓學生互動學習,而無需實體屍體。 2025年醫療領域AI五大趨勢展望,包括AI與VR融合重塑護士培訓模式,及逐秒優化手術模擬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VR訓練涵蓋復甦及急症管理,支持多達100名學員同時參與。 此等沉浸式平台不僅提升學習效能,更降低培訓成本。

亞太地區,特別是香港,於此領域亦展現活力。香港城市大學將於2025年9月舉辦「亞洲數字健康峰會」,匯聚全球學者及業界領袖,探討AI於數位醫療之應用。 香港理工大學參與BIO 2025國際生物科技大會,展示AI及醫工結合創新,如3D打印及檢測技術。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多款智能醫療器械,包括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,結合VR監測患者康復。 生產力局於2025年3月舉辦「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論壇」,展出逾28項科研成果,涵蓋AI及先進治療。 北榮醫院攜手HTC打造XR+AI醫學教育平台,於2025年2月推出,旨在提升遠距醫療效率。 此外,科大交流展介紹AI生物科技醫療科研,強調創新於行業革新之角色。


然而,技術應用亦面臨挑戰。AI於醫學教育及科研中雖前景廣闊,但數據偏差、隱私洩露及倫理問題亟需解決。 VR/AR於醫療之可及性設計,需考慮用戶舒適度及包容性,特別針對年輕學生之空間導航難題。 經濟社論指出,2025年科技趨勢包括AI輔助診斷及個人化醫療,但高齡化社會需平衡創新與公平。 亞太地區白皮書強調,利益相關方須應對挑戰,如基礎設施不足及文化適應。 香港報章評論,此等技術將推動本地醫療升級,但需加強監管以防濫用。

展望未來,AI及VR於醫學及科研之整合,將開啟新紀元。第九屆年度虛擬實境與醫療保健全球研討會定於2025年9月舉行,預計探討跨學科合作。 2025大健康產業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大會,聚焦智慧消費產品如可穿戴設備及AI醫生。 英日AI in Healthcare計畫分析顯示,兩國趨勢包括研發加速及倫理框架建立。 醫學科學研究專案管理指南強調,科技創新將促進永續發展。 總括而言,AI及VR不僅提升醫療效能,更助科研突破,惟需負責任創新以確保公眾福祉。

香港作為亞洲樞紐,宜把握機遇,推動本土應用。

留言

評等為 0(最高為 5 顆星)。
暫無評等

新增評等
bottom of page